儒学讲坛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带着对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

儒学讲坛第103讲: 陈睿超老师讲 定向与可能——一种理解中国哲学史的线索
2021年11月27日 21:49

20211125日,中国政法大学儒学讲坛第一百零三讲成功举行。本次讲坛由首都师范大学的陈睿超副教授主讲,主题为《定向与可能——一种理解中国哲学史的线索》,皇冠hga030登陆首页地址的秦晋楠老师担任本次讲坛的主持人。

         陈老师将“定向与可能——一种理解中国哲学史的线索”这一宏大的问题总结为三个具体问题:第一,能否以体系化的方式言说中国哲学史;第二,儒家与道家哲学从先秦到两宋的进展之中能否找到一条通贯的线索;第三,中国哲学史中的人生问题。陈老师就中国哲学史中的人生问题按照先秦儒家与道家、先秦到两汉、魏晋玄学、程朱理学的时代发展顺序进行详细讲解。

先秦儒家与道家,陈老师列举了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与《中庸》中关于人生问题的思想,论证了先秦儒家人生问题中人生的定向性特征。随后又通过老子与庄子关于人生问题的思想说明了道家人生问题中“用”与可能性的特征。

从先秦到两汉,陈老师从荀子“化性起伪”与“师法隆积”出发,同时通过董仲舒的“人副天数”“性如茧善如丝”的思想以及扬雄“孔子铸颜渊”的观点,提出先秦到两汉儒家人生问题相比于先秦儒家具有定向性逻辑外在化的特点。

魏晋玄学,陈老师指出王弼的以无为本,以无为用——未限定、充满可能性之“无”是事物动“用”之根本,接着又指出郭象适性逍遥——性分为可能性的边界,他认为在魏晋玄学时期,道家人生问题出现了“用”与可能性逻辑深化的现象。

程朱理学,陈老师通过二程“天理之为生生之理”、朱熹“所当然而不容己”“必然与能然”的思想指出在程朱理学时期的人生问题中定向与可能逻辑内在交汇于天理。最后陈老师专门讲解了朱熹《太极解义》中“体”为定向、“用”为可能的天理观,让大家受益匪浅。

在陈老师生动系统地讲解后,秦晋楠老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的总结。秦老师认为,陈老师此次讲座不仅从定向与可能两种角度来讲述中国哲学史,还在人生问题中抽出了一条线索,将儒家确定的方向性探索与道家未定的可能性探索联系在一起,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

        讲座的最后陈老师为部分同学答疑解惑,答疑环节结束后,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图文:贾直宗

排版:王文文

审核:高凯杰

步杰

周欣暘